电影图书营销战互借“东风”
 
   
 
   
      图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现在,借助影视剧这一特殊媒体资源而成名的“影视同期书”大行其道。一般的传统小说,其发行量约在两万册左右,而“影视同期书”的发行量常是这个数的几倍以上。长期以来,影视图书一般都是跟在影视剧后,哪部影视作品火了,必定有相应的影视书“如影相随”。如今,惯例来了个乾坤大颠倒。影视和图书,究竟谁傍谁?
 
      一、图书借影视的“东风”
    
    《2012》引爆图书发行量超10万册
   
    电影《2012》热映,大大带动了相关图书的发行。《2012地球悬念》今年4月正式销售,短短两个月已经加印两次,马上就要准备第四次印刷了,发行量已经超过10万册。这套书还获得了挑剔的台湾出版商的认同,《2012地球悬念》、《上海沉没》、《不只上海沉没》、《美国时限》、《地球出事了(绘本)》,《2012.12.21如果没有明天》这一系列书,今年4月在成都书展一亮相,其整套书的台湾地区出版权就已经被预订了,而实际上,当时他们只出了《2012地球悬念》这一本书。在这些书出版以后都获得了很好的销量,电影版的《2012》促进了出版物的发展。
比如《环珠格格》一书,在电视剧第一部登上屏幕后引起观众的大力追捧,随后一些出版社就大量印刷《还珠格格》的图书版,并且获得很好的销量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二、书和影视互相借势成“捞钱”
   
     除了上面的图书借影视的“东风”增加发行量以外,还有就是一些影视是因为一些著名的小说而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而后影视的火爆又促进了原版书的发行比如:明晓溪的《泡沫之夏》,《泡沫之夏》一书是在2005年时发行并且在中高生中人群中受到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时隔五年在由黄晓明、何润东和小S主演的电视剧《泡沫之夏》在电视上热播,这又是得《泡沫之夏》又掀起了一番热潮,再一次使《泡沫之夏》成为畅销书。
   
    虽然说影视给个图书很好的机会,但是不是任何的图书都能凭借影视成为畅销书。
  
    比如:201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华书局推出的《孔子》同名小说打出了“全媒体出版”的招牌,而作家出版社的《孔子》以“第一编剧”称霸,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孔子》标榜“电影《孔子》原著”,声称“最完整、最翔实展示了孔子一生”。一个月之内出版的三本图书,均借势电影《孔子》,却又各有说辞,令读者真假难辨。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三部《孔子》集中上市,让读者看花了眼。但除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孔子》外,其他两部的印数都约在3万本左右,而实际销售情况,仅仅在电影上映前后卖出了1万多册,其他时间《孔子》大多成为了滞销书。
  
   “尽管出版界一度热衷于出版影视书,但影视书销售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那些把银幕、荧屏画面简单地‘搬’到纸上的‘截图书’或图文版。即便是将剧本改写成小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觉得‘不如看电影、电视剧更直接更生动’。一家书店营业员介绍,一部小说能否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还得靠其自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毕竟通过书的阅读得到的感受和通过影视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影视不可能取代图书。所以影视图书不是增加图书销量的唯一方式,其实增加图书发行量的方法很多,如:可以借助热门的游戏进行图书的宣传既能增加图书的销量又能增加游戏的参与人数提升网络游戏公司的收益。代表图书有《星辰变》,《星辰变》是当时的畅销书,随后网络游戏公司根据书的内容制作了一款游戏,游戏一推出受到热烈的追捧,也促使《星辰变》这本图书再一次销量大增。
    再一种就是借助同类畅销图书的名气提升本图书的名气,从而提升销量。《藏地密码》是一本介绍西藏的风景和风俗的杂志,近些年受到读者的喜爱,一方面:《藏地密码》凭借读者对西藏地区的好奇心理以及西藏美好的风景吸引读者的目光。另一方面,它的内容和风格都和英国的一本有名杂志很类似,那就是《达芬奇密码》,《藏地密码》借助《达芬奇密码》的名气来提升自己本书的档次和品位,并成功的打入市场获得巨大的销量。
   
    所以说影视和图书是互借“东风“的图书行业的参与者如何在各自的角色里,面对这一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在图书行业里走得更远,做得更强呢?那就是每个图书出版社要结合自身的图书特点找准内容定位和市场定位,不能盲目的追随影视热,要扩展自身的发行渠道,完善自身的不足,把弱势转变为优势,以达到长期的生存。
[NextPag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