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促使各行业、各类型的文化节、主题论坛等活动也越来越多,一些活动已然将跻身国际舞台定为品牌发展目标。然而与此同时,过分追求“高大全”,忽略文化活动特色,主题不鲜明,也成为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必须越过的坎儿。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4月23日在北京落下帷幕,紧接着位列内地首个国际A级电影节的上海电影节已经开通媒体注册,并将于6月举行,还有历史悠久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和被称为“土豪”的青岛国际电影节接踵而至。可以说,中国电影节在世界电影版图中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中国电影节在越来越容易吸引好莱坞巨星光临的同时,数量的增多也在考验着其存在感和功能性。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大亮点莫过于内容丰富而艺术性较强的展映片。与往年相比影片整体水准得到明显提升,这很大程度增加了本届电影节的关注度。展映吸引了北京甚至天津河北等大批 “文艺青年”的关注,4月9日正式在线售票后不到半小时,大部分的场次已被抢购一空。而像《美国往事》《阿凡达》等热门场次,黄牛票一度炒到了1000元。
展映环节的成功造势让观众和媒体提高了对本届电影节的期待值,然而开幕之后却让人有些失望。虽然法国名导吕克·贝松出任评委会主席,“州长”施瓦辛格亲和亮相等,让人一度以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正朝着“高大上”国际范儿迈进,但是在活动现场,人们却看到各类发布会鱼龙混杂,红毯环节组织混乱(本届电影节“蹭红毯”的两个男子一度成为讨论度最高的话题),论坛主题模糊等中国电影节常见老问题全部出现。此外,又出现了新问题—各会场之间距离太过遥远,路途上时间太长,导致观众和媒体很多活动没办法参加。与之相比,无论是香港电影节还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几乎每年的活动都是在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区展开,让人们省去了很多浪费在路上的时间,这从一定侧面表明此次电影节主办方的组织接待能力确实有待加强。而且,无论是本届电影节与天坛建筑风格类似的开闭幕式场地,还是“京剧电影单元”,都似乎使得电影节与“城市”越来越近,却与“电影”本身渐行渐远。
当然,这不仅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问题,一名资深电影记者曾说,中国的电影节普遍问题就是,大家都过于关注明星的动向,而不关注电影。
整体来看,中国国际性电影节在虚与实两方面都没有达到理想境界,从实的方面说,电影节几乎每次参展影片乏人问津,参赛影片水平参差不齐也受到诟病。例如本届参评影片《爱与和平》等本来媒体关注度就不高,主办方排片还不断变化,记者弄不清放映时间索性不看,观众要了解放映时间更不容易。从虚的方面说,电影节缺乏仪式感,红地毯成了明星个人秀的舞台,今天失足明天走光,一时成了表演杂耍炒作的场子。反观戛纳或者柏林国际电影节,电影节一开始,满街都可以拿到免费的电影节期间排片的宣传单,任何观众都能轻易了解哪部电影去哪里看、几点上映,红毯、发布会等重要活动的组织更是井然有序。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400多个国际电影节在世界各地举行,换言之就算一天参加一个也不能尽数出席,然而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屈指可数。国内电影节虽说近年来在数量上突飞猛进,但是由于历史尚短以及定位不明,还未形成足够的国际影响力。“电影节对于电影产业助力有多大?”“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节?”也一直是媒体大众关注的焦点。
虽然很多资深电影人都认为,近些年全球国际电影节都日渐暗淡,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几大电影节清晰的定位,例如戛纳偏好艺术性、柏林侧重政治性。即使在亚洲范围,韩国釜山电影节的影响也以其明确的国际化态势而迅速攀升,东京国际电影节长年向着严肃的艺术趣味积淀,无论如何它们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谈到,欧洲电影节不仅投先锋电影爱好者所好,同时也扶持了这批群体,正因如此,电影节加速了非好莱坞电影被归类为艺术电影的进程,并搭建了一个持续的图像文化流通和交换的国际平台,由此维持了国际范围内的电影流通。
而从北京国际电影节设置的单元来看“北京策划·主题论坛” “注目未来”单元、纪录单元、“经典京剧电影”单元、“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微电影单元、电影音乐会等多项相关活动,呈现“包罗万象”“全面开花”的态势,而其他国内电影节的活动设置亦是如此,近两年更有由视频网站冠名举办的活动代替电影公司唱主角的趋势。恕笔者直言,中国国际性质的电影节如果想全面发展,同时兼顾严肃和娱乐、本土和国际,很可能长期无法辨清特色,离“国际化”越来越远。
所以,从世界电影节体系来看,中国电影节想凭借“大”和“全”搏出位恐怕十分困难,我们急需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才能在国际电影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