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电影上映四天取得2.6亿票房成绩,将一个普通周六的电影大盘推至2.12亿的高峰,为2015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开了个好头。《奔跑吧兄弟》上映后,热情的观众疯狂“扫票”,影城售票处排起长龙,“一票难求”“好似春运”成为影院一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程度,到了人人可以谈电影、玩电影、拍电影的节奏,电影市场的“大蛋糕”越做越大,吸引着各路人马来分一杯羹。自从湖南卫视将《爸爸去哪儿》改编成电影之后,中国电影市场诞生了一种新的类型—综艺电影,占据着电影市场的一席之地。

        这类电影可谓是一朵奇葩,无所谓剧情,也不注重演员演技,只需要靠着明星们的强大市场号召力,在舆论口水与欢声笑语中赚的是钵满盆满,电影上映几日动辄票房过亿不再是传说。此次,《跑男》大电影的上映更在复制《爸爸》的票房神话,其市场效应可谓是“现象级”表现,为2015年风雨飘摇的贺岁档注入了一股“强心剂”。然而,口碑与市场的两极分化也是华语电影的硬伤,叫卖不叫好的窘境会让这类电影在未来的市场化道路上会越走越窄。

        尽管,《跑男》大电影在豆瓣电影评分只有可怜3.3分,专业人士也坦承这类作品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但是市场的异常火爆折射出的,不是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的逆向化,而是国产喜剧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一部《泰囧》就可以轻松登顶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喜剧的票房上限在哪里,谁也无法预言。当然,这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跟电影烂不烂没关系,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我宁愿花几十块钱去买欢心一笑,而不会去刻意欣赏姜文的“艺术世界”。

        综艺电影的大丰收给国产电影带来了很多启示,一则更加坚定喜剧电影的票房“常青树”地位。近年来,无论是贺岁档还是小长假,喜剧电影成了百试不爽的票房灵药,当然对于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还是被观众拒斥,“躺着就把钱挣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二则,如何让综艺市场催生粉丝经济。《小时代》、《心花怒放》,包括《爸爸》、《跑男》等综艺大电影,都是得益于粉丝经济的效益,而且这类电影在目标观众与市场营销上更加精准,让粉丝群体为之倾心掏肺。这就预示着未来的电影消费群体更加细化多元,如何在多元化市场中上演逆袭,对国内电影制作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来源:荆楚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