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
钟丽芳等中国影人出席峰会
一年一度的中美电影峰会于美国洛杉矶本地时间11月5日举行。本次第四届峰会为期一整天,是一场集合了两国影视业界精英和演艺圈人士的重量级活动。 各界嘉宾从合拍片、社会文化冲击、媒体影响、数字媒体发展等领域畅谈和展望了中美电影合作的未来。在各论坛上,“合拍片”、“票房增长”、“新观影群”、“社交网络”、“技术”、“软实力”等热门词汇被频繁提起,这也预示着中美电影合作正在发生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变革。
缺位类型片将出黑马内容合作需谨慎
第一场论坛是对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和中美电影合作的回顾。除了被展示出来的有着惊人增长的大数据外,《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薛晓路提出新的观众群是导致变化的一大重要因素。伴随这个年轻人群体成长的“电影教育”是和好莱坞无缝连接的,他们有机会大量接触DVD和网络资源,因此他们一定程度上习惯了美国电影、甚至是世界电影的叙述技巧和手段,以及讲故事的逻辑。薛晓路认为电影类型化是一个大趋势,那些缺位的类型片一定能带来新的黑马效应,但她不提倡以一个功利的角度去算计着投资某一个特定题材或某一类型的创作。
谈到创作方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董事长杨布亭透露,中国国影基金正在与美国著名编剧和制片人斯坦·李合作开发多个项目,包括《中国超人》、《阴阳道之战》、《虎妞》、《梁祝》、《藏地密码》和《成吉思汗》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主题电影。对此,编剧出身的薛晓路对中美电影在创作方面的合作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她说过去在内容方面的中美合作罕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曾把中国文化,哲学思辨和情感体验带入到西方主流市场的只有李安。
第二、三场论坛分别从文化和实践的角度聚焦中美合拍片。南加州大学中美文化专家骆思典教授剖析说中国电影人总是希望能通过合拍片同时达成多个目标:在国际上获奖,在国际市场上卖座,在本土市场也要赚钱,既要真实展现中国文化,又要维护中国的大国形象,但与此同时政府还要严格监管传达出来的信息——这一切都是相互制约的,目前也不太可能实现。现阶段最可行的“桥梁”就是找到合适的故事,这样的电影自然能找到观众。
美国CAA经纪公司负责人乔青山表示,中国的观众目前还没有很固定的口味,一个新潮流刚刚被总结出来就过时了。反而是那些集中精力主攻某一个特殊年龄群体的电影容易获得成功,比如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郭敬明的《小时代》,这大体上相差将近十年的观众群会在各自感兴趣的文化和情怀感召下走进电影院。中美合拍片往往做不到小众化。
IMAX:先有院线,才有观众
午宴时,IMAX主席兼总裁格雷格·福斯特先生首先进行了致辞。他指出了中国在IMAX全球战略版图中的意义。如今中国拥有全球仅次于美国的IMAX屏幕数量,以及全球最快的IMAX屏幕增长。根据去年尼尔森调查,IMAX在中国的品牌认知度高达95%。如今在大多院线,IMAX通常只有一块屏幕,因而也导致了特定时间段内只能上映一部IMAX电影。中国的观众群体心态,由初期的“这是一部大片,必须去看IMAX”,而逐渐发展到“这部电影有IMAX版本,一定是部好片!”上周刚上映的票房冠军《斯大林格勒》就有15%的票房都来自IMAX银幕。
福斯特先生还强调了IMAX在中国的商业哲学遵循中国文化,企业想要建立合作关系并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先考虑自身能给中方带来哪些帮助和价值。IMAX不久前刚在中国建立分公司,职责除了院线管理更扩张到了剧本开发等电影制作领域。同时IMAX对于大片合作的选择也更加严格把关,近年每提案的三到四部影片都会有一部被IMAX婉拒。IMAX与万达的思路很相近,必须先建立起银幕和院线,在中国孕育出成熟的观影文化,才会有如今丰厚的票房回报。
中美创作沟通为重合拍片需有机结合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张恂女士随后就中美合拍事项进行了座谈。她提到美方在中国做合拍片最需重视的就是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双方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她从收到的许多合拍片提案中发现,依然有许多创作者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中国因为缺少分级制度,对于剧本中色情暴力等元素依然非常敏感。同时电影作为刚在中国起步的行业,对于展现现代中国社会风貌承担更多责任。许多剧本中描述的中国依然是脏乱差,中国角色贫弱,自然会在合拍片申报中遇到阻力。
如今正规合拍片的标准除了资本要求,中方演职人员达到三分之一等硬性标杆,更重要的是剧本自身与中国的有机结合。去年合拍片呼声很高的诸多好莱坞大片,如《钢铁侠3》,最终已然没有达到合拍片标准而停留在协拍片的范畴。究其原因,如何将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进行故事创作仍然是中美电影人需要继续探索的议题。